房玄龄等人齐齐望向李承乾,蓦然发现太子已年过弱冠,身量修长,面容英朗,隐然有李二陛下当年的风采。相较之下,坐在后头的李泰、李治便略逊一筹,宛如珠玉在侧、黯然形秽。 李承乾当了这么多年太子,勉强也算是受过千锤万练的,得了李二陛下的首肯便把昨日写的文章念了出来。最近这两篇文章让他有种开了窍的感觉,念起来也顺畅无比。 这文章的大意很简单,开头写他与李元婴、李治他们听说南边曾有象军能赢吐蕃军,不知象军与突厥骑兵相比如何,便请来南人所驯之象与北人所驯之马对战。 胜负分出之后,他们席地而坐,先听南人谈起如何驯象、如何对战吐蕃军,获益良多。随后,又听魏征之孙女谈起“火牛阵”,深感战事时局都变幻无常,做什么都鲜有万全之法! 因此,他们都希望日后可以多接触来自天南海北的人才,像这次了解“象马之战”一样好好了解南边的战法和北边的战法,好好了解东边的情况和西边的情况——这样一来,不管是遇到哪儿有事,决断时都能做到心里有数!否则这也不知那也不知,与盲聋之人何异? 李承乾朗声把整篇文章念完,没再为自己辩解什么,退回位置上坐下。虽说文章里一些细节是经过修饰美化了的,但大体来说确实是他们昨天玩耍时生出来的真实想法。 殿中再一次静了下来。 这篇文章有理有据,直接将原本被攻讦的“象马之战”延伸到战事与国事之上。象军能轻易逼退骑兵,火牛阵又能破象军,可不就是说明遇事无万全之法,任何时候都得尽量掌握各方情况灵活应对! 细想一下,太子若是端坐宫中苦读书,不去了解外头的真正情况,真正遇到要解决的事情该如何做判断、如何想办法?而且哪怕再怎么说天下是一家,突厥、吐蕃以及南边未曾归化的山蛮其实仍是朝廷的心头之患,太子想了解了解他们显然不过分——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房玄龄乃是太子太师,见李承乾说得有理,自是出声应和:“臣认为太子殿下所言甚是。”说完他还看了魏征一眼,意思是“你孙女都一起去了,你不该说点什么吗”。 换做往日,魏征绝不会掺和这些事。 李二陛下春秋正盛,又已经给太子安排了房玄龄当太子太师,他要是还往太子那边凑,李二陛下很可能在心里犯嘀咕:“我这还没老,你们一个两个都往太子那边靠,是不是觉得我活不长了?” 魏征虽然以刚正善谏出名,可他不是傻子。他知道李二陛下容他忍他,一来是他的进谏确实不偏不倚、秉直为公,二来则是朝中需要一个“榜样”。李二陛下想要把天下治理好,就不能当那闭目塞聪、耳聋目盲的人,所以,就算没有魏征,也会有张征李征! 魏征不想掺和,偏偏刚才房玄龄朝他递的眼神让李二陛下注意到了。李二陛下顿时想起李承乾刚才提到的人除了李元婴和李治,还有魏征的亲孙女。这女娃不过才比兕子大一点,读书习字却比男孩儿还出色,生作女子确实可惜了。 李二陛下对几个心腹要臣的性格门儿清,他知道魏征孙女肯定不是太子请过去的,而是李元婴拉人家出去玩。小孩子想一块玩,大人拦得住吗?强拦肯定可以,可没多少人舍得强拦! 李元婴这混账小子,挑玩伴的眼光倒是挺不错。 李二陛下看了李元婴一眼,目光又绕回魏征身上,故意点魏征的名:“魏卿,你觉得此事如何?” 魏征没奈何,自己孙女都一起去了,太子殿下也写了篇好文章为自己辩解了,他难道还要捋起袖子加入到喷太子大军里?他的主要职责是劝谏李二陛下,太子的事不归他管。魏征只能执起长笏回道:“臣认为房仆射所言有理。此事一未劳财,二未扰民,太子何过之有?” 房玄龄与魏征都这样说了,长孙无忌这个亲舅舅自也不会再沉默,也开口表示太子无过。 转眼间,朝会上的局面已完全逆转了。 太子不能再骂,其他人便提出别的事情出来商议。 见没人敢再欺负大侄子,李元婴满意了,只是听着百官议事又觉着有些无聊。这么多人正儿八经地讨论着政务,偷溜走不太容易,走是不能走了,李元婴看了看左右,发现后头坐的是四侄子李泰! 闲着也是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