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什么,才会在这样的场景下想要嫁妹给他? 这样的疑问潜藏在谢尚心底,一年之后方被本人解开。 “你和小王以后只会是天人之交,不会有凡俗情爱,而你和那样的殊色有过交往,凡间颜色哪会再入眼,做妹婿岂非再好不过。” 谢尚不得不承认,司徒府网罗的这些名士确实各有独到之处。 这期间王允之来过一次建康,离别之前,谢尚陪他在淮水边漫步。他说了以他的身份不该说,又只有他会说的话。 “山山对你很不一般。我看得出来,她谈你的事总是很开心,遇上什么好事也总会想到你。我不在乎其他人怎么想,只希望山山日后不留遗憾。” “她不会这么想。” “那你怎么想?” “我与她同心,她的心意就是我的心意。”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不是一家之中真正背负支撑门户重任的人,不会有相同感受。 虽然你是她的兄长,但在这一点上,我才是最了解她的人,是她的同路人。 这是谢尚没有对任何人说出口,却在内心自傲的。 丞相王导的长子王悦需要顾及的事更多,立场比他们更复杂,但王悦对此必定也有所理解。 王琅走后,司徒府从永嘉竹林间移栽了一丛多年生的牡丹到庭院中央。 谢尚时常会去观赏那丛牡丹,看着它一点点在司徒府舒展枝叶,孕育花蕾。 听府中的花匠说,王悦和他有相同的爱好,常常会在翠绿的植株前流连,观赏它在不同光线下的态貌,只是时间通常与其他人错开,知道的人不多。 到了暮春时节,司徒府内群芳尽谢,而牡丹独开,谢尚终于在廊下遇到他赏花。从他那倾心注目的样子来看,花匠所言非虚,而随后王悦对他说的话语,更证实了这一点: “琳琅昔日论花,以为唯有牡丹真国色,任是无情也动人。我让人从林郊移栽了一丛到府内,准备等花开之日剪下来为她簪发。如今斯人不在,唯牡丹开,勉强可以慰藉人的心意。” 馥郁的香气在庭院中弥散。 他想,原来这丛牡丹曾受过她的赞赏,难怪这少人问津的乡野之花竟然能开到司徒府。 又听王悦道:“这株留给琳琅。芳华易谢,不足拟玉石,用来应景倒也够了。” 王导并不禁止客人在府中折花赏玩,但很少有人真的随意攀折——同样的花,生长在司徒府内与司徒府外,身价自然不同。 而在王悦那样说了以后,每个进入司徒府的人都不免要停在庭中赏一会儿牡丹,至于攀折之心则无人敢起。 牡丹诚然美丽,但无法决定自己生长在竹林间还是司徒府。 能定一切者,唯权势而已。 第38章 兄妹团聚 得到离开任地回京过节的许可之后,王琅乘船自寻阳东行建康。 行李、路线、船只,一切都早安排好,又是沿长江顺流而下,虽然秋冬水枯,不如春水涨满,依然有云飞鸟逝,风驰电掣之感。 王琅披上鹤氅站到甲板前端,劲风飒飒前吹,两岸飞速倒退,船头破开水浪的声音与水鸟白猿鸣啼的声音交织成曲,让她忍不住如魏晋名士喜爱的那样发出长长的吟啸声。 书佐梁燕站在她身边陪侍。 他是庇托在王家的佃户之子,因为被王琅发现经常在墙边听她和王允之诵读,又用沙土与树枝独自偷偷练习写字,便给了他将刻在竹简上的书籍转誊到麻纸的抄写活。 魏晋之际的文献书籍几乎被士族垄断,除了《论语》、《周易》一类儒家经典天下传抄,大量珍贵书籍被秘藏不宣,有些极珍贵的秘籍连兄弟之间也不会共享,只传给最爱重的弟子。就如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将前代记录书法要诀的《笔说》秘藏在枕中,被十二岁的王羲之发现,从枕中偷出来阅读。 王琅让他誊抄的书籍主要是王舒多年从各地辗转收集来的韦编竹简,不像《笔说》、《延年方》那么密不外传,胜在数量可观,内容庞杂,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王琅嫌竹简笨重,不利于她做索引分类与字典式阅读,就想把塞了几屋子的竹简统统都转换成带有索引的纸本。 对王琅,这是枯燥乏味的苦力,对寒门子弟,这是遍求不得的接触书籍纸笔的机会。梁燕对此非常珍惜,办事也办得极为漂亮。 他先是询问王琅何时需要抄本,得到答案后自己估算时间,抄一本背一本,数年如一日的刻苦用心。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