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辈子都混不到讲读,那就一辈子编书修典了。 对于某些人而言,这些事可能枯燥了些,但对于余柏林而言,这种工作他觉得对自己很实用。 他本就是半路穿越,虽然尽力了解了这个世界的事,但之前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科举之上,对于其他书籍涉猎并不是太广。 而且这些官场制度和律例之类,正是余柏林所欠缺的。因此不用上官敲打,余柏林就看得如痴如醉,恨不得常住在这里,将那些典籍都啃了去。 大略是三鼎甲刚进翰林时,一腔热血却赋予编书修典,让人总有一番失落,适应一段时间才会好。 别说其他人,陈磊和李潇在天天修典时,也有些不适应。 但余柏林则踏实、甚至说入迷的过分了。 看着余柏林的样子,陈磊和李潇也很快沉下心来。 每到新君继位,会典就要重修。会典为官场制度规范。为修一条,需要翻越许多书籍,甚至连前朝都是要一一看过的。 余柏林等三人比老翰林速度慢些,一日只能修两到三条,但三人从未被上官打回来过,都是一次过。 也别是余柏林,受到上官多次嘉奖。 一月之后,当讲官再次选拔时,余柏林受到的嘉奖太多,为他吸引了不少仇恨。 让他感受到了何为文人相轻。 第61章 翰林要升迁,有三个机会最为重要。 第一为教导内宫宦官。 宫内宦官多为贫苦百姓,基本不识字。但若要做到大宦官,不识字显然是不成的。教导宦官一事,便从翰林院抽调翰林去做。 别看外面文人怎么骂宦官和与宦官交好的大臣。交好大宦官的好处谁都知道,况且坏的皇帝才能滋养出坏的宦官。晖朝前面几个皇帝都不错,也就文宗时何皇后身边几个宦官嚣张了些,但文宗把朝中事握的紧,那些宦官也没能左右朝政。所以晖朝宦官名声是不算坏的。 所以即使嘴上骂着心里鄙视着,朝中大臣结交宦官也没有心理压力。 让翰林官教导的宦官,都是总管副总管一类的,各个在宫里贵人面前,都说得上话。与他们结成师生之谊,对翰林今后升迁大有好处。 第二,则是讲官。 这讲官分两种。一种是小规模的,一种是大规模的,就跟小班讨论组和公开课的差距差不多。后一种更有面子,前一种则容易成为皇帝亲信。 两种都是在阁老、皇帝面前讲课,其好处不用多说。 最后一种,则是轮值内阁。 轮值内阁不但能让阁老看到你的能耐,还拥有很大权势,算是提前进入让人巴结的人的行列,是翰林官们挤破头想去的地方。 不过轮值内阁都由阁老亲点,连皇帝都不会插手,就算想抢,也没办法抢就是了。 也就是说,基本上是拥有前两种机会,才有可能让阁老点你轮值内阁。 而如果没抢到前两个机会,论资排辈,也是会轮到你的,只不过时间晚些罢了。 宦官讲师早已经确定,轮值内阁还没有新的机会,而讲官是一月一换,若讲官中有因其他事者卸任的,则当即补入。可想讲官竞争有多么血雨腥风了。 偏偏讲官还不是论资排辈来的,余柏林有六元及第的名声,又是公认的大儒,现在还得了上官多次夸奖,可不就成为人的眼中钉了。 翰林院比起外面还是要单纯一些,就算为难人,也没有什么特别夸张的地方,也就是明面上冷战,暗地里给你多派活而已。 虽然上官已经布置了每个人的任务,但那都是概括性的。就跟职场一样,老员工把自己手上活儿推给新员工,上司一般是不管的。 文人间不仅有前后辈关系,还有各种师生关系。余柏林还好只有前辈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