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子当日回来后居住在王宫深处,十岁上下却不通诗书礼仪,没有延请名师,魏王也没有替小太子引见诸位大臣。 后来小太子逃走,魏王也是事后才发现的。直到鲁国遣使者送信:使者又是这个曹非;魏王才不得不将小太子托在鲁王座下,受其教导。 事到如今,子不子,父不父,已经成了祸患。 亲信深知魏王现在是骑虎难下,而且魏王身边已经有了四个聪明可爱的小公子了。 “他总是要回来的。”亲信劝魏王,“大王何必忧愁?他不回来就算了;他要回来,大王要他做足孝子本分,若有一件不成,自可将他的太子之位夺去。” 魏王的眉头皱成川字,“孤不是担心太子,是鲁国。鲁国挟着太子不放,肯定是想对我父子不利的。” 魏王不肯说小太子坏话,说来说去,都是鲁国不好。 亲信点头:“鲁王阴险狠毒,必取其祸!” 魏王想了想,还不是不得不承认,当年把魏太子送到鲁国,虽然有好处,但坏处也越来越大了。 一来,这个太子,是在当时以为他已经死了才立的。既是看在晋国的份上,也是看在其母已死的份上。 之后他把太后关起来也就师出有名了。 而太子未死,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他并不想要一个有着晋国血统的太子,更别提这个太子还身负杀母之仇,日后他继位,会不会重提旧事?造成魏国的动荡?这都是隐患。 所以太子回来后,他碍于父子天伦,无法下手杀他,但也一直忽视他。 他逃走,他原本想顺理成章的将他的太子之位夺去,不料曹非又跑回来当殿哭诉,叫他无法下手。 毕竟当时王后惨死,太子被迫流落鲁国,都是他这个为夫、为父、为王的没有担负起责任来。 是他的错。 如果他再轻易就舍去太子,会令天下人不齿。 魏王是想成就一世无暇之名的。他不想像赵王一样四下征战,夸耀武力;也不想跟鲁王一样,自在游戏。 他想当一个可堪为后世表率的大王。 所以他承认了太子的身份。 但将他托给鲁王教养。 他这样做,是为了趁着太子不在,教导出一个魏国人人爱戴的儿子,这样等鲁国送回太子之后,两人相校,魏人自然会选择他们更熟悉更喜爱的那一个。 他就可以让人“劝说”这个生长在鲁国的太子,让出太子之位。 在太子离开魏国后,世家不再骚动,也不再有人催他尽快替太子延师,让太子出阁见人。 他将其他的儿子送给名师教导,慢慢替他们显名、扬名。 而宫中也不再为这个太子紧张慌乱,王后与夫人们也日渐和睦。 可这个长在鲁国的太子仍然如鲠在喉。 他逐渐成长,魏王心中的不安也一再扩大。他不禁后悔自己的心软,不该顾忌太子是前王后唯一留下的血脉而没有除掉他。 其二,国中仍有人在蠢蠢欲动,他们一再向魏王建议要迎回太子,道魏国太子在他国成长,不是吉兆。若太子日后只知鲁国,不知魏国该如何是好? 他们认为只要将太子迎回来,再善加教导,他就会忘了鲁国,一心一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也有人认为应该将名师送到鲁国去教导太子,只凭曹非一人只怕不是够。那曹非,两面三刀,心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