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唯一能够安心的,便是好歹小侄女留在了京中。兄嫂与她都常年奔波在外,侄女留在京中,虽也事务繁忙,但好歹也能时常入宫来陪一陪额娘。 瑞初轻抿着唇,饮尽那一杯酒,甜酒入喉,眼睛却忽然有些酸,她立刻又笑道:“舒钰这两年倒是做得很不错,在南边已很有些文名了,交朋会友,他的身份倒是比我还便利些。” 瑞初再是天家公主,身份特殊,但到底是女子,与文人往来上总有些不便。 舒钰就没那么多讲究了,浅斟低唱登高望远他都能行,很快在江南文人圈子里混开了。 瑞初对这点没什么特别的感想,反而比较高兴有个舒钰过去,帮她分担一部分重量。 和文人打交道这种事,不在那条道上的人是越打越厌倦,她手里事情多,心里揣的事情也多,舒钰去了对她来说实是一大助力。 用过晚膳,宁寿宫来人喊瑞初过去,瑞初方走了。 敏若坐在炕上整理香料,前几日做的香饵晾成了,捧在手上幽香隐隐,令人心情舒畅。 兰杜将水铫子下的炉火拨得忘了些,笑道:“人家都是盼着皇上来的,您倒好,这么多年了这性子也没变过。” 敏若笑了一声,道:“盼与不盼,无非是个有没有需求的问题。需要固宠来得到地位、帮助家族或者站稳脚跟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的人,才会盼着圣驾到来;而对皇上没有需要的人,譬如荣妃、惠妃如今,你觉着她们会盼着皇上去吗?只怕还盼着皇上离她们远远的,搭了面会觉着晦气呢。” 这话说得属实不大客气,兰杜无奈地摇头,叹道:“您这话若传出去啊,宫里可热闹了。” 但仔细想想,其实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尤其如今皇上年迈,性情也愈发难以捉摸,有些年轻嫔妃私下甚至怕得很,若不是现实如此,谁会想着盼着皇上过去? 兰杜叹道:“都不容易。” 兰杜是有几分柔肠在身上的,只是平日掌着一宫的琐事,必须得沉着脸才能压住人,外人瞧着都以为她严肃冷硬。 敏若侧头看她,笑道:“你这脾性,可不能叫你看到什么人间疾苦去,不然还不要为人们哭干了眼泪?” 兰杜道:“您心里不也怜惜那些年轻的嫔妃们吗?” 身边有个对她还算了解的人就是这点不好,打趣人都打趣不出乐趣。 敏若啧啧两声,又转过去摆弄那些香料。 瑞初难得回京,初冬的时候又收到塞外的消息,容慈也打算回京,名义上自然是准备朝贺,再有绣莹、恬雅几个,她们应当是商量好的,宫中一时满是喜气,康熙也颇有些欢喜。 从前投入的注意还不算多,这些年和儿子们一比,这些女儿却各个能干、令他省心,不免多了几分喜爱。 且人老了,哪有不喜欢身边热闹的呢? 这大约是京中近十年来过得最热闹的一个年了,公主们的额娘就是最高兴的了,一向深居简出的荣妃、郭络罗贵人也难得在外面露了面,各个喜气连连的,这种时候,锦妃心里就更不是滋味。 人家的女儿好歹嫁在大清,还有回来的机会,她的女儿却真是这辈子可能都回不来一回了。 容慈、绣莹几个素来与静彤要好,回京之后接连上门探望锦妃,又带了许多静彤托付捎过来的礼物,锦妃瞧着那些东西,心里更不好受。 幸而弘恪孝顺,发觉锦妃情绪不对便连日守在她身边,也算是一点安慰。 容慈作为局外人看着,却想到这其中其他根由,不禁与敏若叹道:“若真有……的一日,锦妃娘娘心里只怕不好受。” 这么多年唯一的心里寄托、看得如宝如珠的外孙竟不是亲生的,放在谁身上,都是一种打击。 但对静彤而言,这也确实是唯一的方法。 敏若只能道:“弘恪好心性,锦妃也不会伤心太多。” 容慈点点头,由衷期盼,“惟愿如此了。” 她顿了一顿,又问道:“皇父近来还是常催着瑞初?” 以瑞初如今的年龄、身份,催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敏若抬手按了按眉心,点点头,表情一言难尽。 容慈无奈笑道:“这也是常事,往常皇父不也总催瑞初吗?老生常谈罢了。之要瑞初不往心里去,就没什么。” 权当过耳风听,在康熙面前摆出认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