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拿起一摞奏疏,看向陈延生说道:“仅仅是通过这件事情,朕就想明白一个问题,我大明的冶炼产业,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才行。 如果说重工业体系的建设,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对于我大明而言,其实过去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没有用处的。 不说别的,就京营这边需要换装的各类火器、火炮、军械、甲胄等,想要全部都满足需求的话,那必然会影响到别的层面。” 原始工业化持续推进的一个标准,就是钢铁产量的规模,毕竟工业化的进程,不是看轻工业发展的怎样,而是要看重工业发展的怎样。 而钢铁几乎是所有重工业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建筑的必需材料之一,倘若一个国朝的钢铁产业不发达,那整体发展的活性其实是比较差的。 更不要提蒸汽时代还没有到来,一旦真的到来了,过低的钢铁产量,实际上是根本满足不了发展所需的。 “陛下,此事臣先前也一直在想。” 陈延生眉头紧皱,微微欠身道:“当前就我天津一地而言,筹建起的各类冶炼工厂,年产量在800万斤左右,这还是在内务府的倾斜下,才能达到的现有成效。 按理来说,就当下这个产量而言,足以让天津应对各领域的需求,不过实际上仅天津的军工产业,每年就要消耗大量铁料,甚至是优质钢料。 这与陛下所提的泛辽东战略,促成建虏陷进军备竞赛的泥潭,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据臣所知晓的情况,顺天府治下的各类冶炼工坊,年产量仅在600万斤左右,现在受辽地战争的影响,就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铁料不够用了。” 崇祯皇帝轻叹一声,心里生出感慨,的确,就像陈延生所说的那般,这就是现在大明遇到的问题,看似冶炼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是呈现向上趋势的,可随着折腾的事情增多,却也导致实际需求远远是满足不了的。 第六十五章 大炼钢铁(2) “卿家说的没错。” 崇祯皇帝开口道:“随着辽地局势的深化,各地军工产业的筹建,各处军改的稳步推进吧,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大明对钢铁的需求只会日益增强。 大明现存的很多问题和弊政,其实是紧密粘连在一起的,想要解决这个,就会触碰到那个。 这一点卿家是深有体会吧。 想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推行的各项新政,能够平稳的落实下来,必须要明确一个核心,即军队改革。” 陈延生点点头表示认可。 的确。 支撑大明局势平稳的关键,就是军队,倘若军队都堕落的话,别说是改革了,能否维系现状,都是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