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先皇留下的根基,他筹谋那么久,就是为了让儿子平稳交接皇位,如今看来确实如此,没有辜负先皇的期望。 既然各处官学的事情已经处理好,纪炀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培育良种上。 这是他在扶江县的时候就说的事。 好的,健壮的种子,从出生起便更能抵御病虫害。 即使到现在,培育良种的步伐依旧没有停止,现代的种子跟古代的种子,甚至说两种概念。 纪炀自然不会觉得可以一蹴而就,但肯定要沿着前人的路往前走,让承平国的种子更饱满,产出更多粮食来养育百姓。 吃饭这种头等要事,永远排在第一位。 可育种不是件容易的差事。 甚至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但纪炀既然专心去做,心里早就有数。 其实把天下农人聚到汴京,不见得是件好事。 承平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土壤条件都不一样,各地的病虫害更不相同。 当地的水利,土地肥力,以及当地农人的水平,全都不同,根本不能一概而论。 但汴京到底是首善之地。 在这里琢磨出经验,才好推广全国。 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当初在扶江县,纪炀都是收集各个村子土壤进行分析,都知道县城东边的土跟西边的土很不相同。 何况全国这么多地方。 种田向来不是件简单的事。 悯农那首诗为何能流传千百年,是有原因的。 有人说过,中原传统农业的特点,基本可以总结为八个字。 多元交汇,精耕细作。 后面四个字大多数人都知道,可前者了解的人并不多。 大意是如此广袤的土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碰撞,让各种先进经验互相交流补充,最终慢慢发展到传统农业能到达的顶峰。 新皇按照纪炀的想法召集天下农人,便有多元交汇的意思。 按照自然发展,让这些经验互相交流,谁知道到猴年马月去,不如人为开个交流大会。 让东西南北各个地方的农人互相交流,总会有更好的方法。 这期间虽然少不了争论,但都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过程。 纪炀到皇庄的时候,看着外表那样奢华,进到里面发现,庄子没什么景观,都是一块块划分出来的田地。 现在四月份,正是庄稼生长的好时候。 纪炀到的时候,大多数农人都在田地里做事,他们丝毫不敢懈怠,想早点培育出新皇想要的良种。 不过刚到这,纪炀便看到内里有个面色不善的官员。 这个官员纪炀并不认识,等庄子管事说了,纪炀才知道,这位官员正是从应天府而来的金家二少爷。 应天府的金家,现在谁人不知。 但他家是先皇病重之后才重新提起来的,当时大婚说不出匆忙,但也算突然。 所以当时应天金家只来了如今的金学士夫妇,金家长子,以及三妹,也就是如今的皇后。 剩下的家眷则在年后才陆陆续续搬到汴京。 这位金家老二便是押后而来。 原本早就要到汴京了,金家长子金炳郡临时差他寻农人过来,所以耽误到四月份。 估计也是为这事在生气。 金家老二跟纪炀一样的年纪,今年二十七,看着个子稍矮,面容也差不少。 纪炀隐约知道些,朝中有些多嘴多舌,拿他们两个对比。 所以这面带不善,估计也有冲他来的。 可惜纪炀不是个爱热脸贴冷屁股的,朝金家老二稍稍点头,继续忙自己的事。 育种这事,从最早的齐农要术就有记载,再之后的农书都有提及。 可纪炀来看,承平国的育种,只有最顶尖的农人才会“种取佳穗,穗取佳粒”。 所以这个观念还要推进。 好在已经掌握国子监跟下面官学,让深处各地的官学来传播育种的概念,自然最好不过。 那些夫子既然拿了重新拨给他们的官田,自然要出一份力的。 现在皇庄有几块地,就是纪炀单独开辟出来,让王伯找人过来种植的。 其中一块地完全按照后世的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