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下头的百姓则已经高兴得手舞足蹈。 工钱给得高,每家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往年这个时候,每家的劳力也会出去找些零活儿干。 可一来赚不到这么多,二来也没有连着做三个月的。 就算是能找得到较为长期的活儿,也没有地方会用老人和孩子。 而挖河渠,全家老少齐上阵,干一天有一天的工钱,还不算之前管的两顿饭。 这怎么能不让他们高兴呢? “知州大人可真是咱们的父母官呀!”老百姓一改之前的冷嘲热讽,对郑无疾充满了感恩。 “可不是吗?当时我想请那么两天假,看管咱们的人还不许,我在背地里骂了好几天呢!”有人心生愧疚,“早知道有钱拿,我可不耽误!” “提前说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来分一杯羹呢!”年纪大一些的吃过这个亏,“有得有多少冒名顶替的?” 远了不说,有闹荒年的时候,朝廷拨下来的钱粮,最后都被许多空头的人名给领去了。 能分到老百姓头上的,都是减了又减,扣了又扣的。 “哎呦,有了这个钱,我们家二小子明年娶媳妇儿可就不用愁了!”有个婆子高兴得哭了,拿起衣襟抹眼角。 “可不是怎么着,里外里都划算!这三个月咱们家里的粮米可省了不少呢!” 本来他们年年都过着欠账的日子,粮食也常常不够吃。 而郑无疾此举一下子就让老百姓有了盈余,他们祖祖辈辈盼望的不就是有个丰年吗? 第545章 棋高一着(求票) 郑无疾示意众人安静,然后说道:“这第一块石碑上的人,都是陈州的功臣,刻石记功,为的是让陈州百姓永远记得他们的功德。” 石碑正面刻的是此次开挖河渠的时间和工程概况,以及捐钱捐物的事迹,背面则是这些人的姓名。 上头没有郑无疾的名字,写的是徐春君。 淮阳王的名字也在其上,后头的钱款写的是三千两。 郑无疾生日的时候,淮阳王府的管家送去了三千两银票。 “本官提议,咱们向这些仁厚之士行礼致谢,若无他们的慷慨解囊,又何能如此顺利完工?”郑无疾道。 此话一出,百姓立刻山呼响应。 郑无疾带头鞠躬行礼,他身后站着的几万百姓也一同行礼。 此情此景,十分壮观。 被感谢的众人也忙还礼不迭,这件事虽是郑无疾瞒着他们做的,可对他们也很有好处,因此这些人对郑无疾丝毫没有意见。 他们本意只是为了给郑无疾人情,如今郑无疾把他们的钱用在了这地方。 可以说既领了人情,又露了脸,两全其美。 “这第二块和第三块石碑上刻的都是参与此次工程的人。”郑无疾指着另外两块石碑说,“这河渠是举全州之力开凿挖通的,也将惠及全州百姓。 无论灌溉行船,吃水洗衣,皆自取用,官府不收取一文。 然每年修护,也须上下协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我已在石碑上写明,此河渠惠及百姓,利在百年。须尽心维护,不可荒废。 若有淤堵损毁或需加固,视所在河段,由当地乡绅商贾募集饭食,百姓青壮劳力出工。 为的是确保河渠畅通,长久得利。” 郑无疾知道这河渠挖通以后,若他在任上可确保无事。 如果他离开之后,再来的官员究竟为官怎样不得而知,所以要将这举措刻在石碑上,以警后世。 一个地方若想要长治久安,必须做到藏富于民。 这个河渠就是对百姓生活最大的保证。 田地灌溉有了保证,老百姓就不会再饿肚子。 陈州人都知道,富人的田地都集中在河岸两边。 如今河网一通,之前那些收成差的田地顿时都成了好地。 不少老百姓凭借着现有的土地几年就能翻过身来了。 此外,行船免税,老百姓做些小本生意就少了盘剥。 自家地里产的粮食瓜菜,划了船出去卖,价钱也能卖得高一些。 以前就算是收成好些,也很难拿出去卖。 老百姓的日子,家家过得精打细算。 一文钱都得掰成两半儿花,又何况想到上税折损,还不一定能卖得上价,往往也就在当地便宜处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