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自己这个集团也正在慢慢的被皇帝陛下重视。 更何况,自己只是瞻仰,主祭者是徐弘基。 徐达被朱元璋赐葬于钟山,与孝陵同属于紫金山下,倒也不远,朱由校还着内阁大学士李明睿亲自撰文为在祭祀当日为徐达再立了一道神道碑。 同时,传命翰林院组织专人编写徐达传记,且要求以白话文,章回体形式是最好的,这样也才好天下百姓能看懂,看明白,熟稔国朝的英雄好汉也是加强思想教育的一个措施之一。 以翰林院这样的官方机构来组织力量编写名人传记(小说体裁)算是迄今为止以来,朱由校首开的先河,也不仅仅是为了宣传英雄式人物也有要赚钱的意思。 翰林院这种属于社会科学研究性质的机构不能只靠朝廷的补贴活着,翰林院那些博学多才但又不通俗务的学究们也不能让他们老这么一直穷着,所以弄个出版性质的文化产品赚点钱也是好的。 《大明开国元勋:徐达传》翰林院版在半年以后面世,当月印发三万册,却只销售出去两千册,但后因人们发现这《大明开国元勋:徐达传》不是阳春白雪般的文言文,而是谁都能听得懂看懂的白话文,而且故事写的也有趣,本就擅长写生太祖满屋红光这类想象力丰富情节的翰林院们写起小说来其情节精彩度也不亚于民间那些说书的,甚至手法更为夸张。 如此一来,这类传记在第二个月时突然销量就大增。 第三个月,预先刊印的三万册全部脱销。 翰林院不得不扩大印刷规模,甚至不再靠内部官员吏役而不得不对外招募工匠,以满足百姓们对这类读物的需求。 不过也由此可见,大明百姓的精神世界是有多么空虚,水浒这些完全不能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当代的英雄人物故事无论是代入感还是熟悉感以及亲切度都要强得多,因而也就更受欢迎。 翰林院掌院学士徐光启见此干脆上疏请旨将大明其他善终没有被朱元璋后来否定的开国元勋也拿出来做传记写评语。因为这个赚的钱是对自己有好处的,所以这些翰林官员不但不反对,反而大加赞成。 只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意识到,从一刻起他们这些老学究们开始由一个纯粹者的研究者而转变为为大众文化消费服务的文化产品输出者。 甚至后来,其中个别翰林学士为了赚钱开始明星化,通过各个渠道给大众们讲解唐诗宋词和历史军事故事等而成为老百姓所熟知的人物,而且这些人物还被大明日报直接称为“专家”,专家一词也因此而生。 闲话少叙,在朱由校亲自来徐达陵墓瞻仰时,楚王朱华奎也下定了决心,要做一番大事业。 当晚,他就去了魏敏儿的民宅,而魏敏儿只当他又是来拜访自己表兄的,便没有怀疑他什么。 “王爷,真的想好了吗?”阮大铖很严肃的问着楚王朱华奎。 朱华奎没有立即回答,良久后才道:“他拒绝了孤的请求,也不单单是因为这件事,孤也的确不想就这样被他玩弄于鼓掌,但我在答应你之前,你得准予我两件事。”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