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鞠躬的姿态,温晏然便将奏折轻轻放在了他的脑袋上。 “是运河那边递上来的折子,你自己瞧瞧。” 张络双手捧过,然后小心翻开——从去年运河开建以来,差不多已有十个月的功夫,工程上的官吏往京城送来奏报,说是一切顺利,在皇帝今年的千秋之前,从雍州到陀清河便可以告一段落,只是负责修建运河的人大多乃是东地那边官隶,这些人根据罪名不同,服劳役的时间也有长短之份,一些犯事不严重的人,到昭明四年也就能够开释,需得提前安排。 温晏然不紧不慢道:“他们问要不要把人迁回原籍,其实人都到了南地,很不必如此大费周章,索性就近安置。 “等这段河道修完后,也不用他们继续在运河那边把剩下的劳役服完。朕之后会下旨,派人替他们安家,最好赶在春耕前安置下来,所有成丁都授予官田,只需耕种,不许买卖,并按照田亩多少收税。”看着张络,“等阿仪回来,你便去做这件事。” 安置百姓自然算是一件德政,天子让张络去负责此事,自然是帮他刷刷名望,挽救下不断滑落的口碑。 张络跪下:“多谢陛下厚爱,微臣必定全力以赴,不负陛下恩德。” 他一面谢恩,一面暗自反省——凭天子的威信,还时常会动动手,帮大臣们善后,给人安排一个抽身退步的余地,自己却越来越少关怀下吏,也难怪他们不听使唤。 温晏然其实听闻了内官们的名声不好,这也让她更坚定了对评论区的信赖,考虑到日后还要劳烦池仪张络等人祸乱朝纲,不能让他们提前折戟在成长阶段,所以为了避免两人吸引太多的仇恨值,得先把他们从单纯的玩弄权术往敦本务实的方向拉一拉,积攒点声望。 第148章 天子今日没召大臣觐见,用膳时全程安安静静,颇有些食不知味的样子,显然是在思考朝廷大事。 内侍们猜得不错,温晏然确实是在想工作,随着她朝政技能的熟练,批奏折的速度其实得到了稳步提升,但坏消息是奏折数量也在不断上涨,许多不太重要的奏报都得拖些日子。 她之前给萧西驰写过信,让对方尽可能对洛南严苛一些,后者用心地贯彻了皇帝的旨意,安排洛南当地居民种柘,其中早熟的品种八个月便可收获,边上的冲长郡也很给面子地安排下来,打算用稻米以及布帛跟对方做交换,大约过些日子就能把东西运至京城。 今年夏季温度比往年高,粮食产量降低了一些,但相对耐旱的棉花倒是没受太大影响,等到七月便可全面收获,皇家御苑中甚至已经收了一批,准备给天子织造新布。 受到温晏然个人偏好的影响,建州一带,以及南方那边,作物结构都发生了一定变化。 在主食上,比起黍米,天子更喜欢稻米,在衣料上,比起绸缎,她又更喜欢棉布。 ……消息灵通的大臣们忖度着,一时间也很难判断皇帝到底是否过于奢靡。 其实王齐师曾给温晏然提过意见,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少府中人为了讨好皇帝,在官田中大面积种植棉花,一些豪富之家也受此影响,开始种棉,如此一来,或许会对平民造成影响。 毕竟棉花对皇帝而言不算什么,其价格还要贱于西锦等高级织造品,但对平民而言,绝对属于罕见的贵物,若是棉花的数量太多,就会挤占葛麻的空间,导致普通百姓买不到蔽体的衣料。 ——温晏然依稀记得,历史上棉花推广开来确实是很久之后的事情,虽然大周这边是异世界,但应该也存在相似的社会规律。 王齐师在评论区中的名号乃是“忠孝双全”,如此人物向她谏言,温晏然自然是充分听取,然后反向冲刺,还特地给侯锁下了口谕,让他们多花点心思研究棉布。 昭明三年六月末,第一批采摘下来的棉花已经送入建平。 温晏然依旧待在桂宫这边,闲时去景苑里炼一炼丹,她让小内官给少府带了话:“上次的棉布织得很好,再给朕做两条蓬松些的棉被,备着冬天使用。” 少府下有东西织署,负责皇家衣物管理,天子的口谕顺利传达给了他们,也促使这些人产生了新的思考,比如该如何纺织,才能让棉布变得更加细腻柔软,比如怎么样挑选棉花类型,才能使布匹的柔韧性更强,再比如说—— 所谓蓬松点的“棉被”,指的到底是何物? 时人当然会使用被子,至于温晏然,她所用的冬被,被面乃是光滑的丝帛所制,里面多用貂皮狐狸皮做填充物,若是平民之家,填充物则多用稻草,碎步,葛麻,禽类的羽毛乃至于芦絮等等。 ——惯性思维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在温晏然心里,不管是丝帛还是皮草,都是比棉花昂贵的多的东西,她下意识以为棉被是因为过于便宜,才没在自己周围见到过。 宫中等级森严,东西织署的人没法去问皇帝蓬松点的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