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雁阐述完对空间结构理论的想法后,继续往下介绍—— “做一个最简单的算数题,在修建首座跨江大桥之前,设计者先在西南嘉陵江上建造了一座单塔斜拉桥,以证明我们的单塔主跨二百三十米的技术没有问题,那么双塔就可以做到四百六十米。” 首座跨江大桥有两座h形的桥塔,分别落在两岸。 “如果要做到六百多米的跨度,至少是三个桥塔。那么,这中间的桥塔要落在哪里?” 这成了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 要么落在江中,要么离近点,紧靠在岸边。 然而,这两种选择都不是什么好选择。 岸边的地形复杂,且和落在江中一样,江中的泥沙太多,河床松软。 桥塔能否稳固,江面上的通航会不会受到影响,船会不会撞到桥塔上——每个问题,都让六百米的跨度成为一个无法克服的难题。 “方案在设计上,依然采用两个桥塔。” 谢雁道,“在计算桥梁内力方面,传统的桥梁计算理论不能满足这样的跨度设计,但通过前面提到的空间结构稳定理论,可以尝试进行挑战!” 张学书一愣,凑近林铸江耳边,“她说的,不是你前阵子经常提的理论吗?这个方案,不会是你帮她设计的吧?” 林铸江喝了杯茶,“我还以为是你带的队,连你都不知道她怎么折腾出来的?” 他笑了一声,“看来,你对这个学生,也不是很上心啊,当初死活都要我帮忙骗进来的人,你就是这么教的?” 张学书像是听见什么离谱的言论,“她还需要我教?我直接把教材和考卷发给她,她第二天就能毕业,你信不信?” 他反应过来,“还有,什么叫做骗,这里难道不是他们学习的天堂吗!” 林铸江笑而不语。 他的确和谢雁讨论过这种理论,但第一座跨江大桥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以至于一直没有机会将它和新桥梁设计结合在一起,谢雁方案里的这些观点,倒是很有进展,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更紧密了些。 而她,在第一座跨江大桥成功的技术上,进行更大胆的尝试和挑战。 “在构型上,我们对桥体进行了三种方案的调整,经过初步测试和计算,得出的数据表明,最后一种方案更稳定。” 谢雁将细节数据展示出来,道,“首先,主梁的形状选择箱形,桥塔采取倒y型。和h型不同,y型的桥塔会让拉索的索面,从垂直变为倾斜。这样的设计,会使整个桥体会呈现轻微的弧度,如同一道彩虹,飞跃两岸。” 沪城已有的过江隧道是双向四车道,而这个桥型的设计方案中为双向六车道,解决两岸高架之间的车辆过江问题。 阐述完整个方案后,教室里极其安静。 这最后一个方案,拥有极其大胆的构想,挑战世界第一的勇气,也将会面临各种技术难题。 如果能成功,那就是新的世界第一,斜拉桥技术的突破,从此,四百米将不会是斜拉桥的终点,而只是开始。 如果失败了,那就是一次异想天开的幻想,并且,没有一个人能够承担失败的代价。 第一个说话的,是林铸江。 “空间结构性稳定理论在桥梁工程上的应用,只是理论上成立,具有创新性,实践上并没有人证明能成功。” 谢雁回答,“没错,但任何创新的工程,都是先从理论开始的。” 她相信林铸江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理论,刚才的方案介绍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