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迅速的脱离了险境之后,便离开了川北草原,向甘肃南部的岷州一带进发,并在甘肃迭部县的俄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第一次明确的把张国焘与中央对抗的错误性质,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单独北上的行动方针,并把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纵队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其后,黄开湘、杨成武率领四团经过浴血奋战和采用了灵活的战术,一举攻克了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道险关腊子口,胜利的打开了继续北上的通道。 但这并不意味着红军有了明确的去向目标。接下来数日,中央根据敌情几度调整计划,基本都是在打通国际线路和在陕甘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之间徘徊,不过北上的大方向并没有改变。直到最后通过报纸获悉了陕北根据地和红军还仍存在的确切消息,才终于定下了到陕北去的最终方向。 进入甘南以后,谢昌云表现得异常沉静,对一些列的变动也没有提出任何建议,不仅如此,即便是中央红军余下部队整编为陕甘支队时,军委曾提出了两个相当于原来师一级的职位让谢昌云选择,也被谢昌云以想用时间考虑些长远问题为由给推掉了。 按照谢昌云的想法,现在红军已经渡过了最艰难、最危险的阶段,接下来的一切应该顺其自然,除非是一旦没有选择陕北作为最终目的地,自己才会出来劝说毛泽东等。 当中央最后终于确定了去和陕北红军会合的明确方向之后,谢昌云便知道自己重返红军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每当想起就要离开对自己关心备至的各级首长、和八个多月来一起流血牺牲、同甘共苦的战友,谢昌云的心里就觉得不是个滋味。 不过有一点谢昌云还是相当欣慰。按前世的资料,由于一方面军的红五军团和红九军团留在了左路军,所以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只有八千人左右,也有说是一万人的。而现在,仅红一军团就有近八千人,再加上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以及红军大学的部分人员,一起总共有近一万六千人。也就是说,由于谢昌云的努力,至少有六千到八千的红军指战员在长征中保住了生命、或者是跟上了队伍。数千经过了长征考验的指战员,这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贵财富。 更重要的是通过长征,自己与中共领导人和红军指战员们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关系,同时也显示了自身全方位的才干。 十月十九号,中央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的吴起镇,胜利的完成了史诗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尽管还有还有一系列稳固根据地的战斗要打,但这已无关把陕北作为中国革命新的大本营的大局。 几天之后,谢昌云先是向毛泽东,继而又向张闻天和周恩来,提出了他要尽快返回广东的要求。 其实毛泽东已经察觉到了谢昌云近期的异常表现,甚至猜到了他可能会再次离开红军,毕竟这个学生自己独有一番事业,而且数月以来出生入死,已经尽到了他的心意。 因此毛泽东心里已经有所准备,不过是对谢昌云这么快就提出来要走而略感突然,事业嘴上还是劝说了谢昌云几句。 面对中央首长们的挽留,谢昌云解释道:“我在广东已能够左右政局,而且广东有很多方面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在消除了红军在腹地的威胁之后,蒋介石随时有可能会对广东进行整治,或者是陈济棠经不起桂系的诱惑而联桂反蒋,从而失去下属的支持,并会削弱或者葬送广东新政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这实际上等于是削弱了将来抗日的基础,也使蒋介石实行独裁少了一个掣肘,更会使红军少了一个将来可以密切合作的伙伴。中央现在已立足陕北,西北军东北军在红军面前都不足为虑,剩下的只是怎么样尽快巩固和发展的问题了。所以,我如果在广东遥策陕北,不管在政治上、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所起到的实际作用肯定要留在陕北大得多。” 毛泽东等知道没理由强留住谢昌云,于是和张闻天、周恩来三人经过了慎重的考虑权衡,期间又集体或个别与谢昌云做了数次长谈,最后终于同意了谢昌云的请求,并由周恩来对谢昌云的离开做了更为细致的安排。 在一间窑洞中,周恩来慎重的对谢昌云道: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