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工作中。 他们之间存在强烈的竞争,研究组的每个人都很努力的进行工作,希望能先一步完成数据分析,确定新粒子的存在。 最终还是迪迪埃-马约尔拔得头筹,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关的经验,在初始数据报告结束的第四天,就完成了区间内所有的数据工作。 他们在实验组的网页上,发布了研究成果以及确定的消息,“我们已经发现了新粒子的信号。” “在183gev-187gev区间内,存在一个新的新粒子,通过实验数据的测算,新粒子存在的置信度超过7个标准差。” 他们甚至对新粒子进行了解析,“新粒子,很大可能是一种全新的μ介子,质量是电子的500倍左右。” 物理界对于发现新粒子,置信度标准为超过五个标准差,七个标准差,也就代表发现新粒子的可能,超过了99.99999%。 这个概率实在是太高了。 在迪迪埃-马约尔的研究组,发布研究成果的两天后,格斯纳-雷尼尔的研究组也确认了新粒子的存在。 他们所计算的标准差为‘6.9’,同样认为是一种全新的μ介子,对于新粒子质量的计算更加精准。 格斯纳-雷尼尔接受采访时说道,“新粒子是一种新型的π介子,质量是电子的509.4倍。” “它的衰变速度非常快,但我们还是成功捕捉到了信息。” “这个发现非常的惊人,也代表未来可能通过计算分析,能够提前预测出更多的新粒子。” “我们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重大发现……” 在两个研究组相继确定了新粒子以后,欧洲核子组织也发布了相关研究报告,确定了新粒子的存在。 这是个震惊国际物理界的消息。 虽然之前已经有了预估,但真正确定下来还是让人感到惊讶,好多人都重新回顾了王浩和保罗菲尔-琼斯一起的研究。 他们能够通过塑造新的衰变问题数学体系,再结合杨-米尔斯方程进行计算,就能够提前计算出新的粒子。 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在之前大多数新粒子,都是通过粒子对撞的实验数据分析发现的,能够通过研究理论预测的粒子数量非常稀少,也都是那些非常关键的粒子。 比如希格斯粒子、中微子。 希格斯粒子、中微子,都属于大类的粒子,能够通过计算预测并不奇怪,而单独的介子是小类的粒子,他们在理论中发挥的作用是极其微弱的。 现在则是能够通过计算预测出来,让很多物理学家都感到不可思议。 很多物理学家都开始研究起了王浩和保罗菲尔-琼斯的研究成果,也都对于湮灭理论产生了兴趣。 于此同时。 国内外大量的媒体做出了报道,报道都是围绕欧洲粒子对撞实验发现的新粒子,以及王浩、保罗菲尔-琼斯对于新粒子的提前预测展开。 很多记者也到西海大学对王浩进行采访。 他们想采访到王浩是非常不容易的,但针对新粒子的发现问题,王浩还是公开露面了,他对于研究进行了解释,“我们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湮灭理论进行。” “我一直相信存在一种湮灭力,这种力可以理解为空间挤压,而我们最新的理论认为,湮灭力的维度更高。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