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潜之所以不高兴,他和卢象升一向不睦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卢象升的能力虽然很强,但他手下士卒太少只有两万,这让拥兵四万的高起潜如何肯服从卢象升的命令?军中向来都是以强者为尊,高起潜觉得自己兵力比卢象升多,实力也比卢象升强,却要给卢象升打下手,心中并不甘愿。 他手下的关宁军一向也是心高气傲,想让他们听从卢象升的调遣,更是不易。 崇祯丝毫没有注意到高起潜的脸色,他叹了口气说道:“杨卿,卢卿,高起潜,你们三人都是朕的爱将,此番该如何作战,朕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高起潜想了想,出列说道:“皇上,清军长于野战,而我方长于坚守,臣以为,我军应据坚城以守,不给敌军以可乘之机,清军在我大明境内,并无地利人和,待到天下勤王兵马纷纷来到,而敌军疲困之时,再一鼓作气,以大军猛击之,当可获胜。” 高起潜统率关宁军,他的这番言辞,其实代表的也是他手下关宁诸将的意思。 此番他率军前来,关宁军的大将祖大寿,吴襄皆尽来此,高起潜上朝之前,与二人曾有过一番长谈,二人皆以为清军野战极难对付,最好是避其锋锐,都建议高起潜最好是据城而守,高起潜深以为然。 祖大寿,吴襄二人与清军交战多次,早已经被清军给打怕了,整个宁锦防线就是一个大兵堡群,拿了崇祯给的辽饷,关宁军倒也没闲着,修了很多兵堡,除了吴襄的爱子,号称勇冠三军的吴三桂,没有人喜欢出城和清军野战。 宁远总兵官金国凤也算得上一位敢和清军正面野战的将领,不过此时他正驻扎宁远,防范满清大贝勒代善率领的清军,并没有随军入京。 不过花费了崇祯每年数百万两银子去维持的宁锦防线,如今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用,清军再度攻到京城之下,便是明证。 高起潜的这番方略,严格来讲不能说有错,也确实是可行之策,但缺点也很明显,明军据坚城以守,而满清则是集中兵力四处游荡,这样一来,京师和周边的一些大城算是能守住了,但是一些较小的城池和城外的百姓们,可就遭了秧,很容易被强大的清军一一击破,从而惨遭战火荼毒。 崇祯听了,微微皱眉,他的心中并不是很满意,这样做,虽然稳妥,但是损失有点大,崇祯感觉有些心疼,于是便看向卢象升,“卢卿有何看法?” 卢象升上前一步,朗声说道:“皇上,臣以为,据城而守不可取。” 崇祯顿时便是眼前一亮,“哦,卢卿为何如此讲?” “皇上,先帝的陵寝就在城外,随时都有被鞑虏侵袭的可能,据城以守固然能保住大城,但周边的小城和城外的百姓又该怎么办?臣又何忍坐视不管?我军兵力有限,分兵守城的结果只能是任由鞑子各个击破。” 卢象升的眼圈微微发红,他此刻的心情极为复杂,他的父亲几个月前刚刚去世,本应在家守丧的他应崇祯皇帝的征召,不得不复出为朝廷效力,父亲去世,自己却不能在家守丧,作为一个孝子,这让他对于这个时候入侵大明的清军极为痛恨。 “那卢卿的想法是?” “与高公公主守不同,臣主战!臣主张率军野战,与满清主力对决!”卢象升斩钉截铁地说道。 听了卢象升的话,崇祯顿时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朕的这名臣子,当真生猛的紧啊,自己手下的大臣,敢和清军野战的,也就只有他了吧。 不过卢象升的提议,确实让崇祯颇为心动,高起潜的对策虽然稳妥,但毕竟损失太大,困守坚城,看着满清军队在外面烧杀劫掠,实在是一件既丢面子,又丢里子的事情,卢象升提出的与清军决战的对策,虽然看起来风险最大,但是一旦成功,获益也是最大。 不过对于崇祯来讲,他还是很明智地决定,将这种专业的问题,交由兵部的大臣来处理,于是他最后将目光再次投向了杨嗣昌,“杨卿,你可有何良策?” 杨嗣昌心里其实也在发虚,他为什么发虚呢?首先,明朝君臣从上到下,由于官吏阶层的腐败无能,以及作为情报机构的锦衣卫在崇祯登基后受到极大削弱,所以此时的大明君臣,既不知道敌军来了多少,对敌军的作战目的也是一头雾水。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杨嗣昌能被崇祯所信赖,年纪轻轻便成了礼部尚书兼管兵事,他的才能其实是有的,但是在这种近乎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让他做出正确的决策,其实这和掷硬币做决定,其实也没太大的分别。 皇太极此次侵略大明,真实兵力是十万,而在宁锦前线和明军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