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地体会着无法根除的一种东西……就好像我是在无人的荒岛。” 搭档:“孤独感?”:哎,没有在新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人际关系,没有好朋友,太过孤独了。她老公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有家人的陪伴,有朋友一起玩,可她呢?完全是陌生的城市啊,她很孤独啊。:因为她的生活里只有她老公和她老公共同的圈子,没有她自己的圈子啊,她老公的圈子也不能算她的圈子,有个不能不想跟老公说的烦心事,还找不到人倾诉,以前的朋友疏离太久了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了,现在的朋友又都认识老公。。。。怎么这么难呢?:我觉得,这个女孩儿的生活很好,都很好,但唯独缺少了自我,缺少了她自己的最内心的发展,身边的人都在忽视她的自我,连她自己也在忽视,而导致一种无力与窒息的感觉。:之前有朋友和我说,她很羡慕我,羡慕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羡慕我的乐观开朗。哈哈说好这个可不是自夸,也许那个只是我希望别人眼里看到的我吧。乐观开朗外向,当然我也很向往这样的生活,积极的面对一切。不过我说了这只是我希望别人看到的,还有更多,像我的悲伤我的无力我的消极懒惰等等等等。或许有人会认为难免人都会有优劣的两面,不过对我,我总是把优的一面,放大再放大,把劣的一面缩小再缩小。那个朋友羡慕我的朋友多,多的“朋友”是只会看到我的优的我给他们看到的那一面,在我心里只有更关心我的劣的一面、故意隐藏的一面的人才是我真正的朋友。搭档:“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独自生活在一个荒芜的星球上,孤独、沉寂。” 搭档:“青春期开始意识到这个现实,所以感受上更强烈些。之后并非是青春期过了,而是我们学会了压制,但根源并没有去掉。” 我:“孤独感?” 搭档:“是的。”这种孤独感是必须的——既不能孤独了,也不能不孤独了。 在长期独处和独自应对生活的时候,也就是过于孤独的情况下,我们会寻求客体安慰,企图摆脱这种‘独自’的状态;而另一个极端——长期没有‘独自’的环境下,我们又需要那种孤独感。因为那种‘独自’也带来了心理上的‘存在’和‘自我’。只有在那个既孤独又不孤独的平衡点上,我们才是正常的,否则无论偏向哪一边都会让我们产生扭曲。这个女孩,现在就是在缺失‘独自’的状态中。想想看,她的一切都是跟随着自己的男人,一切都不需要自己处理,不需要自己安排,听起来这样很好,对吗?但真的很好吗?真的吗?并不是,长期在这种缺失‘独自’的环境中,‘自我’和‘存在’完全体现不出来了。所以她对此产生了反向生成——时时刻刻的孤独感,无法摆脱,如影随形。就说孤独。假如,它扩大了,我们会出问题;假如它几乎消失了,我们同样也会出问题。所以必须停留在某个平衡点上我们才是正常的。我:“让他们俩至少不天天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孤独的‘自我’?是这个意思吗?” 搭档:“不仅仅,还有更多,我希望她忙起来,从其他地方找到‘存在’和‘自我’。”她目前的生活状态和社交差不多完全丧失掉主控,只能算是一个附属品,她需要太多体现自我价值才能实现‘存在’了。 搭档:“工作中的忙碌不就意味着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吗?” 忙,是治疗一切神经病的良药,一忙,也不伤感了、也不寂寞了、也不乏味了、也不相思了。一张脸上无悲无喜,隐隐约约看上去只有一个字‘滚’!”就像人间是夹在天堂和地狱之中一样,我们时时刻刻都只能停留在某个平衡点,不左,不右,不好,不坏,不前,不后。因为我们天生如此,只能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平衡点,摇摆不定。有趣的是,却以此为乐。大多数人耗尽毕生所追求的,不过是两个字——平衡。因为人类是不完美的,所以无法存在于完美之中。假设一切都完美,那人类就得搞点儿事情出来,就得自己折腾自己,然后就心安理得了。从心理学上讲,埋起来是个很糟的方法,因为有些东西,是会生根发芽的。我:“因为你对一切的不安、质疑,迫使你去四处找答案,而有一个方向必定是宗教。” 他凝视了我一会儿后低下头继续看手里的餐单:“还有呢?” 我:“我猜你也研究过哲学,但很M.lz19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