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谢浚道,“他的王府之中,亦离不得兵书沙盘。” 公子颔首:“弟久仰秦王,若有朝一日到秦地,当登门拜见,请教兵书学问。” “见他何须去秦地?”谢浚道,“秦王已到了雒阳。” 闻得此言,我和公子皆有些不可置信。 “秦王在雒阳?”公子诧异道。 “正是。”谢浚亦诧异,“元初不知么?秦王之母董贵嫔卧病,秦王闻讯回京探望,昨日已至府邸。” ***** 董贵嫔并非秦王生母。据说秦王的生母是个宫人,生下他之后不久即离世。董贵嫔无子,先帝便将秦王交与其照料。 公子闭门谢客,终归有些坏处。比如漏掉了秦王回朝这样的大事。 对于雒阳人来说,秦王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人。 说熟悉,是因为近年大捷的战事,总离不开他的名字;说陌生,则是因为他已经多年没有出现在京城。 手握兵权的藩王不少,虽朝廷总在背地里捣些有伤宗室情义的鬼,削藩征税之类的碍眼奏折也年年上呈,但总体上,皇帝和藩王们是和气的。每逢岁时节日,祭祀大典,皇帝将藩王们召入京中, 唯有秦王,连公子这个外甥,也早已不记得他是何模样。 至于原因,自是众说纷纭。其中传得最广为人知的,是说先帝在众多儿子中最喜欢这个小儿子,无奈废长立幼实为大忌,且今上在当年有权势滔天的袁氏撑腰,终于还是作罢。然而此事在袁氏和今上那里已然犯了忌讳,为了保秦王性命,先帝在去世前打发他去辽东领兵守疆,以避锋芒。 此事我半信半疑。桓府虽与宫中来往密切,但宫中的人对秦王之事向来口风甚紧,难以打探。但秦王必不敢回雒阳,乃众人共识。 但他真的回来了。此事一下压过了荀尚的大捷,成为朝野热议。 不久之后,中元节到了。 皇帝喜欢热闹,这般大节庆,宫中便要大摆筵席,除了在京的的一众皇亲国戚,还有各路世家重臣。 而今年的中元节筵席则甚为特别,这是先帝去世之后,所有儿子头一回齐聚。 先帝子嗣不多,只有四个,除了皇帝和秦王,还有赵王和梁王。与其他许多藩王一样,朝廷没有让他们去藩国就藩,而是留在京中委以官职,方便掌握。其实,朝廷也一直想将秦王任为京官,可每每诏令下去,秦王不是头疼就是脑热,不了了之。 此事因由,朝野自是心知肚明,而大约都是为了一睹皇家的热闹,今年的中元宫筵,人来得特别多。未入席前,我跟着桓氏众人游弋于人群中寒暄见礼的时候,到处能听到有人在说秦王。 “圣上就是邀兄弟们聚一聚,这些闲人,唯恐天下不乱。”看着那些三五成群说得一脸起劲宾客,大长公主不以为然道。 “谁说不是。”沈延的妻子杨氏附和道,说罢,又问,“秦王果真会来?京中这几日都在说他,可甚少人见过他。” “谁知晓。”大长公主从宫人手中接过一串冰镇葡桃,摘下一枚放入口中,“他回来之后每日都在董贵嫔宫中,别人难得一见。” 杨氏颔首:“却是个孝子。” 大长公主冷笑:“孝不孝,还须得从长计议。一去七年不回,算得什么孝子。” 杨氏看她脸色,忙道:“此言甚是。” 第17章 秦王(上) “秦王为何回来?”另一边,桓瓖好奇道,“莫非不怕有来无回?” “莫忘了秦王在辽东有兵,秦国的郡兵亦不少。”沈冲道。 桓瓖道:“辽东之兵说到底还是朝廷的,至于秦国,远在西边,且那点兵马还不如梁国和赵国。” 沈冲摇头:“他兵马再少,也是藩王。大小藩王足有数十位,谁手中没有养M.LZ1915.CoM